游序 曾序 自序 導論 一、情愛現象與情愛現象學 二、本體–神學與上帝之失 三、上帝之思—在本體–神學之外 四、給予性現象學與充溢現象 五、主體之後? 第一章 通往問題意識的沉思 一、初步提問 二、經典定義 三、深入懷疑 四、確立方向 第二章 愛的理由:從根本懷疑出發 一、哲學對愛的成見 二、確定性的回流 三、徒然 四、愛洛斯還原 第三章 愛的現象性:直觀與含義 一、愛的保證 二、愛之所以愚拙 三、愛洛斯直觀 四、他者的自身給出 第四章 愛的尊嚴:個體性與親自性 一、受讓的自我 二、被給予的肉 三、自發的肉與有限性問題 四、自由的愛之言說 附錄一 再見?以馬忤斯路上 附錄二 寄望於再見的愛 古今之辯系列叢書 5
7.43 折
愛之思:馬希翁的情愛現象學(繁體版)
出版方 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格式 流式
页数 176页
字数 108千字
语言 繁体中文
文件大小 455K
出版日期 2024年7月
电子书售价 $7.68 $10.34 (约¥56.22)
愛「是」什麼?愛又「意味」著什麼?愛有可能嗎?這種可能性又該作何理解?這一困擾並吸引著古今哲人、詩人,以及神學家不斷探究的問題,由法國哲學家馬希翁在其《情愛現象學》中,以神學之闡發並展開的現象學描述,獲得了一種介於現象學與神學之間的解答。本書作者即依循《情愛現象學》的思路,從愛與被愛之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問題意識出發,進行一場深刻的愛之思:既是一種關於愛的哲學思考,更是一種哲學在愛中的思考。現象學與神學,在馬希翁超克形上學(或本體–神學)的宏大計劃中交織重疊,最後在愛的分析中爆發出巨大的張力,對現象學和神學的方法原則都構成了挑戰。本書的〈導論〉清楚且有系統地說明了胡塞爾、海德格以及當代法國的現象學發展脈絡,並為馬希翁的思想進行定位;正文則是對《情愛現象學》作出詳細的文本探討,展現了如何透過現象學來把握愛這個神學議題,呈現出「現象學的神學轉向」,對「愛」作出徹底的分析。
*本書收錄兩篇特別附錄:
〈再見?以馬忤斯路上〉:探討馬希翁對基督神學的定位以及相關的啟發;
〈寄望於再見的愛〉:探討馬希翁在《情愛現象學》中對上帝的提及。
本書特色
*詳盡且清晰的學術傳承脈絡說明
*展現以現象學探討神學的可能性
*對於「愛」提供更多的認識可能
【作者簡介】
郭智豪
馬來西亞柔佛人,中山大學社會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在峇株巴轄一家幼兒園兼職,偶爾讀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