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時代的先知?:馬丁路德金恩與葛理翰的公共神學實踐
3.50 折

誰是時代的先知?:馬丁路德金恩與葛理翰的公共神學實踐

活動: 11月新书速递
查看更多
作者 羅秉祥
格式 流式
页数 608页
字数 326千字
语言 繁体中文
文件大小 1617K
出版日期 2025年9月
电子书售价
$8.96 $25.60 (约¥63.80)
收藏赠书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图书简介图书目录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兩位教會領袖 

黑人民權運動鬥士 vs. 白人福音派奠基者 

一部關於基督徒如何參與公共、改變社會的史詩之作! 

 

教會近年在公共議題的參與和發聲上,頻繁遇到時代的挑戰與內部的提問: 

信仰如何與公共世界對話?

基督徒要如何有智慧地參與公民社會? 

教會該如何看待公民不服從?

教會裡適合談論政治嗎? 

基督徒是否能與其他宗教攜手,組成「良知聯盟」為公義發聲? 

種種問題反映了上帝子民在公共參與上無法迴避的張力,我們迫切需要有力的公共神學洞見與實踐準則,好在時代洪流中回應上帝的呼召。 

華人重要的基督教倫理學者羅秉祥有感於此,決定不從抽象的公共神學理論談起,而從具體案例中汲取可資借鑑的準則。《誰是時代的先知?:馬丁路德金恩與葛理翰的公共神學實踐》帶我們走進歷史,從生動鮮活的人物敘事出發,聚焦於兩位美國教會最具代表性的領袖──馬丁路德金恩與葛理翰,透過對比他們的生命軌跡與截然不同的公共神學實踐徑路,呈現出美國教會在面對公共議題上的多元回應。同時,本書也介紹了赫舍爾的先知神學,作為公共神學和公共靈性的深厚基礎。我們很容易就能在書中人物的情境中,看見他們與我們在公共參與上的相似掙扎、類似的信仰盲點,以及他們最終如何做出抉擇、轉向突破。從精采的敘事和評論中,我們能更加具體、深刻地領略公共神學各議題的真實意義。 

本書不僅是當代美國教會史的一段見證,也是一場公共神學的探索,充滿鋒利的思辨和澎湃的熱血,既回望歷史,也面向今日,盼望為華人教會提供智慧與啟發,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勇敢回應「這一代的先知在哪裡?」的呼召。 

 

澎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朱耀明 | 香港柴灣浸信會榮休牧師 

江慕理 | BCC雙語社區教會牧師 

邢福增 |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科會研究學者 

李 泉 | 基督教倫理學者 

吳國安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會歷史與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林鴻信 | 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 

周學信 |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許家馨 | 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 

陳季讓 | 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 

莊信德 | 衛理神學研究院專任副教授 

陳尚仁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倫理學副教授 

葉 浩 | 政大政治系教授 

董家驊 |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作者簡介】 

羅秉祥 

香港出生(1954)及成長,在台大哲學系(1974-1978)就讀期間,愛上思考和華人文化。本計畫赴美僅攻讀西方哲學碩士,隨後即投身神學研究,但在上主安排的機緣巧合中,完成哲學博士(1978-1982),並以康德道德哲學研究在全美學生論文比賽中獲獎(1980)。回望全時間在哲學領域的八年光陰,如今最感慨的是,不少神學容易成為基督教哲學,偏離神學的使命及踐行導向。 

於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系取得宗教倫理學第二個博士(1983-1990),畢業後有股強烈感動要回到香港,放棄了富勒神學院的聘書。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超過三十年(1990-2020),以陪伴這城市的年輕人同行為召命。 

成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後,全家移居美國洛杉磯,專心從事神學教育及寫作。先後任教於正道福音神學院與富勒神學院;上主很幽默,原以為富勒神學院是自己事奉的起點,如今成了終點。身在異邦,心繫亞洲,非常享受以中文寫作。受《黑白分明》三十年後仍不斷再印售賣鼓舞,希望能寫出壽命較長的書。 

常感人生頗矛盾,曾盼望有兩個羅秉祥就好了,一個當牧師,一個當教授。餘生也很矛盾,既希望每天不是讀書,就是教書或寫書。然而這只能滿足左腦,內心裡還有一團歌唱之火(在香港後期曾學習聲樂約五年,固定參加合唱團,包括歌劇《浮士德》的演出),透過進入音樂世界來接觸人豐富的感情及靈性生活。

可以输入多个朋友邮箱去赠送,邮箱请用回车隔开,双击可以修改错误邮箱。
数量 0
邮箱格式输入错,请重新输入。
总计: $0.0
赠送
您在以往订单中购买过《 》,请点击“继续支付”完成该订单,该订单将于 后关闭。
取消订单继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