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堂课 导言 一、研究史 (一)古代教会 (二)奥古斯丁 (三)改教时代 (四)卫斯理宗 (五)近代欧美研究 (六)华人教会 二、资料 三、保罗的年谱 四、保罗神学的定义 第二堂课 保罗这个人 一、保罗的跨文化背景 (一)犹太法利赛派 (二)希腊 (三)基督教背景 二、思想的预设/基设 (一)旧约的教导 (二)耶稣是主 (三)耶稣是神的儿子 (四)耶稣生平 (五)世界观 三、结语 第三堂课 救赎历史观 一、保罗的末世观 (一)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9~10节 (二)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 (三)帖撒罗尼迦前书四至五章 (四)帖撒罗尼迦后书 (五)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3~28节 二、末世的状况 三、君王驾到 四、身体的复活 五、悔改的信息 六、结语 第四堂课 保罗的基本精神:一切出于神 一、启示与恩典 (一)救恩是出于神的启示/智慧 (二)恩典 (三)小结 二、预定与拣选 (一)关怀点 (二)经文根据 (三)结论 第五堂课 救恩的途径(一):「称义」是争论的中心 一、问题的背景 (一)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背景 (二)与天主教的差别 (三)因信称义引起的问题 (四)现代的讨论 二、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的逻辑 (一)加拉太书解读 (二)罗马书一~五章的解读 (三)哥林多前书的证据 (四)腓立比书三章2~11节 三、结语 (一)因信称义与保罗神学 (二)因信称义的含义 第六堂课 救恩的途径(二):信心与律法 一、引言 (一)保罗神学的对比 (二)罗马书与加拉太书:信心一词的出现 二、信心 (一)信谁? (二)信的特质/什么是信? (三)信心与史实 (四)信的地位 (五)信心与行为 (六)起信的因素 三、律法 (一)保罗书信中「律法」一词的用法 (二)何谓「行律法/律法之工」 (三)一种救恩方法或两种方法? (四)基督与律法 (五)保罗对律法的评价 (六)保罗对律法的看法的含义 第七堂课 救恩的途径(三):肉体与圣灵 一、肉体 (一)sarx的用法 (二)「按着肉体」(Kata sarka) (三)为何不可靠肉体? (四)身体与肉体 二、圣灵 (一)罪的势力 (二)圣灵与起信 (三)信心、圣灵与爱心:加拉太书 (四)圣灵与生命:罗马书六至八章 (五)圣灵与救赎的盼望:以弗所书与哥林多书信 三、保罗对肉体和圣灵的看法的含义 (一)人性的问题 (二)自力和他力的问题 (三)圣灵的重要性 (四)善行的问题:「行为」与「行动」之别 第八堂课 基督里的丰盛 一、引言 (一)史怀哲的「保罗的神秘主义」(The Mysticism of Paul the Apostle) (二)传统神学上「与主合一」的真理 二、「在基督里」的定义 (一)前置词「在」(en)可有的含义 (二)保罗特别的用法 (三)与基督的契合 (四)在基督里的范围 (五)小结:基督里全人完全的救恩 三、内涵 (一)赎罪 (二)救赎 (三)成为后嗣 (四)成圣 (五)基督里的恩典:和好 (六)智慧 (七)荣耀 第九堂课 教会观 一、引言 (一)教会成为逼迫者 (二)个人主义福音产生的问题:会籍、电视会众 (三)中国宗教传统无组织 二、用词 (一)词源 (二)基本含义 三、教会是什么? (一)上帝的子民 (二)基督的身体:团结与联合;顺从、增长、合一与繁殖 (三)基督的新妇:爱、顺从与圣洁 (四)属灵的圣殿:同在、合一、大公、神圣、以使徒为基础 (五)小结 四、恩赐 (一)来源 (二)内容 (三)多元与一致性 (四)延续性的争议 (五)恩赐的结合 (六)妇女事奉 五、教会的型态与组织 (一)功能与职位 (二)新约中的教会组织 (三)二十世纪美国的趋势 (四)使徒性教会的问题 六、教会的团契 (一)腓立比书的教导 (二)哥林多书信的教导 七、事奉的原则 (一)基本认识 (二)生活的表现 八、教会的互动 (一)合一的问题 (二)经济问题 (三)人力问题 第十堂课 伦理 一、神学基础 (一)末世的张力 (二)心思和身体的改变与降服 (三)效法基督 二、基本原则:让救恩的基本原则在生活中表彰出来 (一)神得荣耀 (二)为基督、为福音、为他人 (三)与主同死同活 (四)爱 (五)圣洁 (六)顺服 三、个案 (一)属灵经验:救恩原则的落实 (二)生活应用:在生活每一层面尊耶稣为主 四、结论 附录:保罗的年谱 参考书目
保罗神学的10堂课(简体版)
近距离体会,上帝借着使徒保罗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跟教导
这本书,是一位华人神学大师的深度读经心得,是他对于使徒保罗的思索与探究;在十堂课的课程实录里,前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陈济民老师带着我们深入阅读保罗书信,陪着我们一步步发掘其中的重要主题,同时透过查考圣经中的关键性经文,有系统地认识这位最重要的基督徒神学家、牧者、宣教士——使徒保罗。对于保罗的认识,将不再只是片段而零碎的感动,而是既全面又整体的贴近。
「因信称义」、「律法与信心」、「肉体与圣灵」、「拣选与预定」这些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核心议题,在作者循序渐进的解说下,其具体内涵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变得清楚无比,彼此间的关联性也清晰地浮现。
对于华人读者阅读保罗书信时常有的疑惑,诸如:预定论与宿命论的异同、因信称义与成圣的张力、教会论与伦理的问题等等,作者也都有详尽的解释与回答,堪称是华人处境下的研经示范。
《保罗神学的十堂课》开启的,是一扇通往保罗神学的门;上帝借着使徒保罗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跟教导,将成为我们信仰生活的更新动力。
【作者介绍】
陈济民
1937年出生于日本神户,毕业于香港伯特利学院、崇基学院,并获美国西敏神学院道硕、神硕学位,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于香港、英国、美国加州等地牧会,主要服事领域为神学教育,担任过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讲师及教务主任(1978-82)、加州富勒神学院华人宣教系主任(1982-91)及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1998-2004),2004年荣退后仍教学不辍。著作等身,计有《新约神学精要》、《未来之钥:启示录注释》(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保罗神学的十堂课》、《十架牧养学:从哥林多前书学习教会建造》、《认识解经原理》、《新约伦理谈丛》、《盼望的话语:启示录的十堂课》、《目睹生命之道:解读约翰福音》(校园)、《哥林多后书》(天道)等书。